养生文化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中医理论的ldquo灵魂rdquo
TUhjnbcbe - 2021/8/26 14:05:00
白癜风微信群 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71010/5748846.html
中医基础理论这么重要,不可不学。上医健康重磅推出:学习中医基础理论,参与活动达标全额返学费活动。助力莘莘学子扎实打基础。

1

“气”与“味”生成形“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。”这一句话似乎讲了5个事物,包括味、形、气、精、化。但是把前后分为两句,实际上是讲了6个事物,其中这个“气”可以一分为二。“味归形,形归气”这部分是讲“形”的生长关系,“气归精,精归化”这部分是讲“精”的生长关系。在以上经文中所介绍的气,如果在人体可以分为两个“气”:一个是“形归气”、“气生形”、“精化为气”;还有一个是“气归精”、“精食气”。这两个“气”是不同的,一个“气”来自于水谷精微,这个“气”字应该是“氣”字,这是指米上有气,是水谷精微所化之气。另一个“气”来自于五脏之精,这个“气”字应该是“炁”字,五脏藏精化气。其中五脏藏精所化之气是第一个“形归气”、“气生形”、“精化为气”的“气”源于“炁”,而“气归精”、“精食气”的“气”源于“氣”,应该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,源于五味。关于气的问题在后面“壮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壮”再做比较详细地论述。先来看看“形”,前文介绍了“地有形”,后面有经文指出“气生形”、“形食味”,说明“形”是由气所生,而依靠五味的供养而成长,因此说“气”与“味”生成形。气为阳,属天,主动;味为阴,属地,主静。气在天动而生形,味在地养而成形,《*帝内经》曰: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2

“化”与“气”生成精再来看看“精”,前文介绍了“天有精”,后面有经文指出“化生精”、“精食氣”,同上所述“精”是由“化”所生,而依靠“氣”的供养而长成,因此说“化”与“氣”生成精。那什么是“化”呢?前面提到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”。讲到“化”就一定要先了解什么是“变”。释字:变者,《说文解字》:“更也。”《小尔雅》:“易也。”《易解》:“自有而无谓之变,自无而有谓之化。”化者,《说文解字》:“化,敎行也。”《韵会》:“天地阴阳运行,自有而无,自无而有,万物生息则为化。又泛言改易,亦曰变化。”由此看来,“变”是指自有而无,“化”是指自无而有。因此,“化生精”是指“精”生从无到有,源于先天,后天则化气为精,而“精”生成依靠“气”不断地供养,此“气”应该包括营气,脾藏营,营行脉中而化血。“化”这个字在《*帝内经》当中还有应用在其他的地方.例如,四季变化所形成的生长化收藏,其中“化”属土,根据经文所述,脾属土不独主时,脾旺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。因此土的化生有两层含义,第一,四季变化依靠土的转化来进行,土性平、缓和,四季的春夏秋冬顺利地转化土的缓冲作用,使四季的转变自然和谐。第二,人体精气的产生源于水谷精微,食物经过脾胃的消磨转化,化为营气藏于脾中。总之,“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”是由两个三才组成的,每一个三才都具备了天地人的属性,即所谓“味、形、气”与“气、精、化”。两个三才所构成的中心内容是“形”与“精”,对应经文提到的“天有精,地有形”,精与形的关系是天地阴阳的关系。因此这两个三才也构成了天地关系。就像《周易》中卦的六爻,所谓“三才而两之”。在上之三才为阳主精化气,在下之三才为阴主味养形。另外还有一点,这里的“气”有两类,一个是水谷精微所化生,称为“氣”,主要是供养人体形和精的生长,例如,“氣归精”、“精食氣”这样的内容;另一个气是五脏藏精所化,称为“炁”,主要供养人体热量和功能活动的,例如,“精化为炁”等。

点击下图,按长按识别小程序码,

查看课程详情↓↓

3

中医理论的“灵*”几年前我在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,新开了一门选修课——《*帝内经》提高班,课时安排每周2个小时,16周,一共讲了32个小时。在这32个小时中只讲了一篇内容,就是《素问》的第五篇《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,该篇只有短短的字左右,但内容之丰富、逻辑之复杂,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的。此篇中所介绍的阴阳五行关系层层相互套叠,每次思考都要更新对阴阳的认识。该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根,其中“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;精食气,形食味,化生精,气生形。味伤形,气伤精,精化为气,气伤于味。”此段经文堪称为中医的*,懂得其中的道理,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掌握了中医理论的灵*。举个例子,在中医的教科书上介绍诊断方法共有8个,包括八纲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、病因辨证、六经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三焦辨证、脏腑辨证、经络辨证。其中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,在八纲辨证中又有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,其中阴阳辨证又是八纲中的总原则。因此,阴阳辨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,当然其中还是有很多不是很清楚的地方,这里先暂且不谈。

4

阴虚证阳虚证我们谈一谈阴虚阳虚证,我们都知道阴虚有热,阳虚有寒,阴虚包括有肺胃阴虚和肝肾阴虚,阳虚则有心阳虚和脾肾阳虚。如果能把这些看来不相干的概念组合起来,找到它们的根本原因,对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帮助。根据经文当中的“精化气”的理论,人体的阳气是由精所化生,精化气则热,精不化气则寒。以病症为例,阴虚证病人主要表现为口干、皮肤干燥、心烦意乱、眼睛干涩、潮热盗汗等症状;阳虚证病人主要表现为手脚发凉、体倦乏力、嗜睡、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、少气懒言、饮食消化不好、常常伴有腹泻、女子则表现痛经滑胎等症状。如何能够全面理解,准确把握病症的根本原因,对病症的诊断很有帮助,同时也是找到准确治疗方法的基础。以做饭为例,记得小时候大人上班,都要小孩先做好米饭,等大人回来炒菜,由于贪玩的小孩经常把饭烧糊,被大人回家后一顿教训,由于有了这样一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自己烧饭。今天做饭只要把水和米加到电饭锅里插上电源、按下开关就好了。过去烧饭要求比较高,要准备煤气罐、铝锅、米、水等必需的条件,而且要保证米和水的比例要恰到好处。开始做饭的时候,先点煤气用大火,直到水滚开后,一两分钟后改用小火焖一段时间直到饭熟,时间不能太长或者太短,如果调节不当或者做成夹生饭或者把饭烧糊。人体生理代谢过程就像做饭一样,煤气罐中的煤气是人体能量的源头,属于精的部分,锅中的水好像是人体的津液,属于气分的阴津。点火就是“精化气”的过程,大火就是精散气,小火或者关火就是藏精或者精闭。如果长时间大火,锅里的水就会耗尽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虚证。关于当人体阴虚时如何选择治疗方案,要根据病人的诊断。单纯补阴,就像直接往锅里加水是治标不治本,不能根本解决问题。例如,有些女性朋友,皮肤干燥、面部皱纹增多,多采用多喝水、使用面膜或者名牌化妆品等,但是很多时候造成阴虚的根本原因是火过旺,而非单纯的阴液不足,因此治疗的关键首先是把火关小,也就是先要保证人体之精不过于化气,有些时候精过于化气的原因是藏精不好,而藏精的最好方法是有充足的睡眠。一般来说,如果一个皮肤干燥、皱纹增多、口舌干燥等症的病人,选择治疗方法是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良好的睡眠对养阴清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反过来思考就是阳虚证,例如,火过小,不足以烧开水,或者火是关闭的,或者根本就没有煤气,或者煤气泄漏等都是造成阳虚有寒的原因。人体阳气以精为本,如果一个人精足,精化气的功能正常,人体阳气就正常。良好的睡眠不但是藏精、补充阴液的根本,也有利于阳气的补充,当精足的时候,精化气就有了保障。当然精化气的正常与否除了要有充足的阴精以外,还要有良好的机能,也就是气血经脉要通畅,以确保煤气罐中的煤气可以顺利转化成火苗,人体的阴精可以顺利转化成气。以上是以阴阳的虚证为例,试图说明本段经文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的意义。当然如果能完整掌握中医基础的深刻内涵,其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,尤其是对中医生理、病理的认识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。中医筑基很重要,中医学子不可不学,赶快来参加我们上医网中医筑基助学活动吧!你认真学完,我全额返还学费。

点击下图,长按识别小程序码,

查看课程详情↓↓

5

朱燕中

中医基础理论深度讲解内容第一章第1-2讲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1、中医起源2、中医继承与发展第二章第3-9讲中医学的哲学思维3、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4、中医学的哲学基础(上)5、中医学的哲学基础(下)6、阴阳学说7、五行学说(上)8、五行学说(下)9、中医思维模式第三章第10-16讲藏象学说10、藏象11、肺脾12、肝肾(上)13、肝肾(下)14、六腑15、奇恒之腑16、六腑关系第四章第17-22讲精气神经络17、精气18、血19、津液、神20、经络(上)21、经络(下)22、经别等第五章第23-24讲体质23、体质(上)24、体质(下)第六章第25-26讲病因25、病因(上)26、病因(下)第七章第27-28讲病机27、发病28、病机第八章第29-31讲气血津液29、阴阳互损30、血的失常31、津液与气血第九章第32-33讲中医治则32、病性转化33、治则第十章第34-36讲五运六气34、五运六气(上)35、五运六气(中)36、五运六气(下)学员评价:

6

点击下图,长按识别下方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医理论的ldquo灵魂rdquo